首页 » 电影 » 蜘蛛女之吻
蜘蛛女之吻

蜘蛛女之吻

HD
类型:电影 剧情 同性
导演:海科特·巴班克
地区:美国,巴西
年代:1985
主演:威廉·赫特 劳尔·胡里亚 索尼娅·布拉加 若泽·卢戈伊 米尔顿·哥恩卡维斯
剧情:拉丁美洲某国的监狱里,同性恋猥亵犯莫利纳(Wi..展开
剧情:拉丁美洲某国的监狱里,同性恋猥亵犯莫利纳(WilliamHurt饰)与革命组织领导人瓦伦丁(RaulJulia饰)共处一室,闲暇时莫利纳讲述一部电影的剧情聊以解闷,这部老电影中包含的纳粹观点让瓦伦丁..展开
剧情:{if:"

1.如果有选择的话我不会用“love story”,爱情故事这样的说法去称呼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容量或者说它的含量,它所传递的关于人类情感,关于人与人,关于尊严,关于爱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一个爱情故事。

2.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不在于它使用了极端前卫的试验性语言,也不在于它有着一种极端激烈的主题设定,刚好相反,它是把一个极端情境,在牢房当中死亡的威胁和阴影之下的故事用中规中矩的情节剧式的语言准确精妙地传达了出来。

《蜘蛛女之吻》是我非常钟爱的一部电影,也是在这个电影课的序列当中唯一的一部拉丁美洲的电影。如果我们的空间更大的话,我会选择更多拉美电影来和大家分享,因为拉丁美洲是大概近十多年来,我所迷恋、所钟爱的一个社会、政治、文化、电影、艺术的重要的场域。

这部电影制作于1985年,根据一个非常著名的拉美作家普伊格的同名小说改编。大概看过这部小说并且热爱这部小说的朋友,接触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有一点障碍,这是惯例,先看过电影的人会对原作小说接受上有障碍,而先读过原作小说的人接受电影的时候会有抗拒。

这部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更为独特的是表现在原作小说是一部极端完美,极具原创性的后现代主义之作,改编成电影的时候,电影的时间限定所必然形成的这种压缩就会让小说的读者感到特别遗憾,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一个心理经验,因为这部小说是我最心爱的小说,当我刚看到电影的时候,对电影的简单感到非常失望,但是当我一次再一次地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爱越来越深,以至于William Hurt(威廉·赫特)开始进入到了我最钟爱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的行列当中。

关于这部电影,我选择它固然由于我的钟爱,但同时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作一个电影史的时刻,准确地说是一个世界文化史的时刻,因为它创作了很多的第一,或者说它创造了很多的记录。它是第一部被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独立电影,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独立电影能够进入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序列,它也是奥斯卡的历史上男主角以男性同性恋的身份而获得最佳男演员或者影帝称号的第一部电影。威廉·赫特所创造的这个极端生动迷人电影角色同时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也就是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英国学院奖的最佳男主和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主。同时囊括这样三个艺术趣味、评奖原则和评委的构成阵容极端不同的奖项的纪录,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非常非常稀少的。

关于这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评论太多的研究,就像这部电影改编的原作小说一样,它有大量的研究论著讨论感慨,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是“爱”、“死亡”、“梦想”、“革命”,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爱与死亡,梦想与革命的故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叫做革命与浪漫之夜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想到这是一个发生在黑暗的肮脏战争时期的拉丁美洲的监狱当中的故事的时候,就会觉得它似乎与浪漫完全不沾边,但它确实是一个极端迷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但是,如果有选择的话我不会用“love story”,爱情故事这样的说法去称呼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容量或者说它的含量,或者它所传递的关于人类情感,关于人与人,关于尊严,关于爱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一个爱情故事。如果我们用爱情故事来理解它的话,就像片名所可能产生的错误的想像一样,它不光是一个所谓“蜘蛛女之吻”,关于诱惑、欲望、爱情、身体或者说同性恋情的故事,而是一个大时代的人,大时代的人的灵魂的故事。

跟大家稍稍补充介绍一下影片的背景。也许这个后冷战之后的时代,也就是今天,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历史纵深感的消失,我们完全无法去体认事实上刚刚逝去的历史,事实上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我们认为已经遥远的逝去的历史,其实仍然以幽灵的形态生活在我们的现实当中。或者说,我们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现实就是由那个似乎遥远的已经逝去的历史所深深地形构着,并且今天仍然被它们支撑着。

这个影片有着一个极端特殊的故事,它是指二战之后,更具体地说是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之后,在美国政府在CIA的直接介入之下,整个拉丁美洲普遍地陷入到了军事政变、军事独裁、右翼极端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在拉丁美洲的历史学家那里,这段时期被称为肮脏战争时期,因为一边是军事政权之下的高压统治,所有的社会言论空间都被封闭,与此同时,频繁发生大规模的秘密逮捕,秘密监禁和秘密屠杀。在这个时期,在中产阶级社群内部,你的亲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在骤然之间人间蒸发从此再不归来的事情是频繁发生的。

它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展开了一个监狱之中的故事。整个故事基本上可以被视之为一部室内剧,因为它只是发生在一个牢房当中。这个牢房当中关押着两个男人,这两个男人是革命组织的领导人或者叫革命领袖瓦伦丁和因猥亵少年罪入狱的同性恋者莫利纳,两个人的阶级身份、政治信念、生活态度、生活理念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他们被关押在一个空间当中已经足以构成萨特所谓的地狱,也就是他人即地狱式的情境,而影片就在这样的一个场景当中展开。

要回去说一点原作小说,这也是原作小说的基本结构,莫利纳和瓦伦丁在牢房当中由极端地相互厌恶,极端地互不相容,渐次地走向亲近,渐次地相互了解,最终成为一对恋人。故事的第二个层面是小说当中非常重要的层面,也就是在漫漫长夜当中,为了渡过长夜的一种消闲方式,同性恋者莫利纳给瓦伦汀讲述他钟爱的电影故事,小说当中是由五个电影故事或者说对五部电影的复述来构成的。

而原作小说最为奇特的是这是一本虚构性的小说,但是这部小说是带有大量脚注的,甚至有些脚注多达数页。这些脚注是医学心理学论文,关于同性恋。从这些脚注文件当中可以读到那个时候和那以前的人们怎么去认知同性恋,是怎么把它作为一种生理的病理的报告或者是精神病的病学现象来处理的文本。

三种文本之间完整地形成了一个极为精巧的几乎像一个封闭迷宫式的叙事结构,五部电影成为了人物的镜像,成为了对人物内心的陈述和折射,而当它变成电影的时候,这就构成了影片的套层结构,电影当中是包含片中片的。

原本导演曾经想选择的文本是原作小说当中的五个文本之一——“A Cat Woman”,中文翻译成《豹妹》或者《金钱豹女人》,我记得通译是《豹妹》,这部电影是一部真实存在的好莱坞电影,当影片开始投入制作的时候,联系版权的事情极为不顺利,于是他就自己拍摄制作了一部电影,同样是原作小说当中的五部电影之一,是一部纳粹的宣传片。

整个电影在一个套层结构,一个片中片的意义上展开,而片中片的女主人公同时在所谓的现实时空当中扮演另外一个女性角色,也就是蜘蛛女。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着两个男主人公和一个女主人公的故事,但这个女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地存在在现实空间当中,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两个男主人公的故事,或者说是一对恋人的故事。

影片中的片中片延续了原作小说的镜像结构,但是和原作小说当中用五部电影构成一种多重的相互嵌套的相互映照的镜像的完整结构不同,在这部电影当中,片中片仅仅成为一种双重镜像。一方面它是一个正面镜像,也就是莫利纳的心灵自我投射,因为莫利纳在原作小说当中和电影当中都重复着这句名言叫做“我永远认同女主角”。所以故事中那个因爱而改变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因爱而改变了自己的政治取向,因爱而献身死亡的女主人公就成为莫利纳的自我投射,也成为故事当中莫利纳最终悲剧命运的一个预设或者说一重投影。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它是个反面的镜像,和影片当中的对革命与浪漫的陈述,对爱与死,革命与梦想的陈述相反,它以叫做滑稽模仿的方式呈现出一重关于政治与爱情的反面运用,这是影片的一个基本的叙事结构。

电影中莫利纳的扮演者威廉·赫特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美国演员,而且他更多的是活跃在剧场当中,最早当导演把他作为莫利纳的候选人之一的时候是非常犹豫的,用导演在访谈中的说法就是说,他过于健美过于英俊,扮演这样一个颇为阴柔的角色是不适宜的。但经过很多犹豫之后,他仍然被威廉·赫特的演技所迷惑,就选定了他来扮演莫利纳这个角色。

而威廉·赫特作为一个所谓的直男,要出演这个故事当中这种彻底的或者说彻头彻尾的男同性恋的角色的时候也颇有障碍,剧组想了很多办法让他尝试去进入这样一个角色或者体认这样一个角色,但最终不是剧组的帮助方式使他完成了对障碍的逾越,而是他自己完成了一种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他说我不必去了解所谓同性恋者,我不必去扮演所谓同性恋者,我只需要扮演一个女人。他说因为在我的心目当中,莫利纳是一个错误地陷落在男性身体里的女人,所以我只需要演好一个女人就够了。三重影帝的身份大概向我们确认说他极端成功地出演了一个女人,一个在男性身体当中的女人。当然,就像类似的角色一样,这是一个理想的女性,这是一个在想像当中完美的纯粹的女性形象。

影片是在巴西和美国两个地方搭置的摄影棚当中拍摄的,就像电影故事当中一样,整个摄制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那个搭建的牢房之中。在排练过程当中,两位主演非常地认真,他们大概都是在对影片当中的场景进行大量的排练之后才投入实拍,彩排经常达四次到六次之多。

其中那个重要的传闻实际上成了后来的很多网络写作的灵感来源,就是在排练过程当中两个人经常反串,两个人反转角色来扮演,在很多次扮演当中,威廉·赫特都认为扮演瓦伦汀的演员其实更适合扮演莫利纳,他建议导演让他们俩干脆反串,而导演拒绝了这个建议。威廉·赫特一直在和他的好朋友开玩笑说,你看,原本我把这个影帝是送给你的,可是你错失了这个机会。

正是由于这种拍摄方式,两个主演长久地共处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当中,以至于在摄影师的回忆当中,他说我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在看到这两个人之前,很难想象两个人的灵魂可以如此深刻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似乎给很多很多的腐文化提供了养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在奥斯卡的历史上都留下了很多奇特的记录,同时这些记录从某种意义上反身印证了这部影片的艺术成就和它在整个电影史与全球文化史上所占有的独特的位置。

回到电影本身,这是一个爱与死,革命与梦想的故事,革命与浪漫之夜的故事,但同时又是一个在极端残忍酷烈的政治现实与历史记忆当中发生过的无数的真实故事之中的一个。影片的独特和精巧之处在于它不仅用片中片成功地形成了所谓叙事的现实空间与叙事之中的想象空间或者说想象之中的想象空间当中的多重折射和多重倒置的过程。

影片当中实际上包含了双重反转或者多重反转于其中。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是完全的背道而驰的,完全南辕北辙,不可能同日而语的,与瓦伦汀的革命的理想主义的激情与他的坚强与他的政治信念同时并存的,当然就是某种今天我们可能会称之为直男癌的东西,是某种极度阳刚的,某种坚持说“be a man”,做个男人,这是一种几乎宣言一般的陈辞,所谓“做女人,你不是女人”,本身表明了一种负面的贬低的评价。所以曾经在瓦伦汀的眼中,莫利纳就是百分之百的自甘堕落者,他居然心甘情愿地要把自己贬斥为一个女人。

而整个影片的叙事过程我们可以将之视为这样的一种“性别”,这样的一种定型化的关于性别与权力,关于性别与力量,关于性别与价值当中的偏见或者说定势最终反转。

可以说,到最后莫利纳成为一个行动者,莫利纳成为一个献身者,一边是他最终成就了他心中理想女性的梦想,为自己心爱的男人去死。而另一边,当他作为一个行动者,当他作为一个从容赴死而接受了这样一种以牺牲为代价来完成他人的嘱托的任务的时候,他成为了一个男人。因为在好莱坞的定式当中,只有男人才能成为行动者。

从另外一边看,瓦伦汀,当他接受了莫利纳,当他接受了同性恋行为,当他接受了莫利纳的柔情并且回应了莫利纳的柔情的时候,可以说他释放了他身体他生命中的女性部分,他开始能够承受情感,所以最后他在酷刑面前仍然没有屈服,他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仍然坚持信念,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梦想之中是与他真爱的姑娘一起奔向自由的海滩。

这是影片中包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反转,而这个反转是双重的或者说是多重的,瓦伦汀通过莫利纳更坚定了他作为男性、作为行动者、作为革命者、作为理想主义的热情,而莫利纳通过瓦伦汀最终实践了他对于浪漫之爱,对于献身之爱,对于理想女性的实践。另外一边,他们两个人都分别的成为了对方或者说出演了对方,这是影片最重要的或者说最迷人最感人的层面。

电影的片名叫《蜘蛛女之吻》,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蜘蛛女之吻”或者“蜘蛛女”当然的在莫利纳一边,因为莫利纳的亲吻,或者由于“蜘蛛女”的亲吻,瓦伦汀最后难逃死亡的命运,这仍然是一个古老的男性中心的性别想象,关于来自女性的诱惑,关于蛇蝎美女。

但是事实上,在影片可见的叙事层次当中,在视觉层面上我们已经看到,是因为瓦伦汀吻了莫利纳,莫利纳为他去死。在这里,“蜘蛛女之吻”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性别定见之下的女性的诱惑,欲望的诱惑或者说性的诱惑的意义,同时是某种宿命式的召唤,某种因为认同,由于深刻的内在的选择而无法逃脱的命运,就像在影片当中,我每一次看到最后段落的时候仍然会被感动,我们看到如此脆弱的自恋的没有行动力的莫利纳,是那样从容地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是那样从容地把母亲托付给弟弟,是那样从容地扎上约定的红色围巾,去走向自己生命的死亡之处。

在这个时刻,你会知道这不是一个所谓性别的或者身体的诱惑,这是一个更大的内心的冲动和关于人性当中的一个升华的时刻,我们终于意识到某些比生命比肉身更高、更有价值的东西,以致我们乐意为它去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普伊格并不是一个左翼激进的拉美作家,这个影片的导演也不是一个在全球激进化的时代诞生的拉美导演。但是尽管如此,影片仍然毫不含混地表现出了那样一个时代的印痕,那样一个时代,拉丁美洲的人们所选择的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再反抗的过程。

对于拉丁美洲的文化来说,我们有很多种概括和表达方式,我自己喜爱的方式是,拉丁美洲文化的最美好的最令人尊敬的部分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是再一次的屡败屡战,这不包含任何阿Q式的自欺,不包含任何犬儒主义的妥协,而是一次再一次从失败的地方开始,以牺牲作为代价,以牺牲者的鲜血形成生命的河流,这是拉丁美洲在今天整个世界上仍然独一无二,仍然是如此的独特和别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非常的有趣,它并没有从人物或者全景式的空间交代开始,相反,它是摄影机镜头直面着监狱牢房的一面墙壁,这面墙壁上有此前的被关押者,我们大概可以想象他们也许早已经不在人间了,他们留在这个监狱的牢房墙壁上的各种各样的字迹、图画、痕迹,同时,铁窗的阴影投射在这面墙壁上,牢房当中晾衣绳、晾衣架的阴影投射在墙壁上。

最富创意的是,这不是一个我们通常可以想象的阴森的监狱景象,相反,是一个有情有趣的,充满了视觉美感的场景。在这样一个空镜头当中,莫利纳的画外音,一个关于浪漫爱情故事的画外音进入到画面当中。也可以说这幅事实上非常悲惨的,但是在视觉上又极具美感的画面伴随着一个对浪漫爱情故事电影的叙述,成为了影片开端的基调。而且空镜头刚好形成了一个敞开的物理空间让声音进入,让声音所提示的电影中的电影进入,它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梦想与现实极端冲突但是又极度和谐地重叠在一起的叙事基调。

在整个影片当中,我们可以做很多的细读,但是也无需做这些细读,因为导演是中规中矩地运用电影的视觉语言来讲述了这个浪漫爱情故事或者说爱与死的故事。我们会观察到,在影片当中,它表现两个人的关系由背道而驰到最终生死与共,是通过视线的由相背到相向,由相互的像如同无物一般的穿过,到最后的四目相对,相互凝视。

在空间当中,它是由两个人完全被画面分切,画面当中,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牢房当中拉开空间的距离感,到越来越接近,到两个人终于不断地出现在双人近景、双人中景之中,到两个人终于拥有对称的对切镜头。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中规中矩但是又极端准确的极端精妙的电影语言的使用。

同时想跟大家多分享一点的是在电影当中对光和影的应用。对于只有一个高窗投进光线的牢房来说,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它可以拥有非常丰富的光影表述。但是在影片当中一以贯之的一个表述是,绝大多数的场景当中,导演始终让莫利纳处在完全的阴影之中,阳光不到的地方。而瓦伦汀由于关注监狱当中所发生的一切,由于关注相近牢房当中的难友的命运,所以他不断地攀上窗子,他不断地试图透过窗子去瞭望,所以他始终处在一个光区或者光影的地带。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莫利纳的目光、身体、行为围绕着瓦伦汀,并且与瓦伦汀越来越接近,那么就形成了一个瓦伦汀所在的光区吸引或者牵引着莫利纳,最终把莫利纳带离阴影带入光区的这样一个视觉表达。

所以光与影成为影片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以贯之的视觉语言,它和听觉元素——莫利纳的陈述,瓦伦汀的不耐烦或者两人之间的对话,声音空间的元素以及片中片与现实空间中形成的视觉陈述和刚才我们所讲到的由相背而相向,由遥远而接近,由画面分切到画面共享,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序列,使得两个人的相互接近,最后到了一种心灵的乃至灵魂的结合,成为一个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视觉呈现过程。

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不在于它使用了极端前卫的试验性语言,也不在于它有着一种极端激烈的主题设定,刚好相反,它是把一个极端情境,牢房当中死亡的威胁和阴影之下的故事用中规中矩的情节剧式的语言准确精妙地传达了出来。

也就是在这儿,我们最后落实到影片的最后一重反转,前面我们说,影片的故事包含了多重反转,在这个故事当中,这个多重反转正在于陷阱,陷阱中的陷阱,或者说对于陷阱最终的逾越成为这个影片的一个终极主题。

当故事进行到中段的时候,也许第一次观影的朋友,也许极端地被故事所吸引的朋友会受到打击,因为我们发现莫利纳不仅是一个试图诱惑同房难友的同性恋者,同时他是一个警方设定的情感的欲望的陷阱。但是最终,在这个陷阱当中陷落的不是瓦伦汀,而是莫利纳,一个被命令去表演情感表演柔情的人最终献出了全部的情感和他全部的柔情。这正是《蜘蛛女之吻》最深刻的一重反转,他扮演蜘蛛女,他自认为是蜘蛛女,但是他最后却因终于获取了蜘蛛女之吻而完满了他的人生,因而也终结了他的人生。

这部影片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是它绝不是爱情故事这四个字所可能囊括的,它是一个时代,它是人性之谜,它是人类生命当中那些美丽的关于人性的迷。

词典:

1.肮脏战争

阿根廷“肮脏战争”:1976至1983年,超过2万阿根廷人被阿根廷军事政府秘密拘留、折磨和杀害,这些人永远地消失了。而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据信被认为秘密参与其中,并得到美国当时高层部分官员的力挺。法新社称奥巴马是第一位正式承认这些暴行的美国总统。

2.普伊格

曼努埃尔·普伊格(1932-1990)于1932年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951年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不久,他获得罗马电影实验中心的奖学金,去罗马攻读电影导演专业。毕业后曾担任过几部影片的助理导演。60年代中期普伊格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68年发表他的处女作《丽塔·海沃兹的背叛》。普伊格是在拉美文坛为数不多的写同性恋生活的作家之一。与其他许多阿根廷作家不同,他所描写的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知识界,也不是阿根廷的中产阶级,而是最普通的民众,是社会中下层的普通人。他们普遍没有多少知识,在感情生活和性生活上都遭到挫折,生活在悲观失望之中。他的作品吸取了通俗小说和各种现代艺术(如电影、电视、摄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大大丰富了文学创作,引起西方文坛的普遍关注。

"<>""}

1.如果有选择的话我不会用“love story”,爱情故事这样的说法去称呼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容量或者说它的含量,它所传递的关于人类情感,关于人与人,关于尊严,关于爱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一个爱情故事。

2.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不在于它使用了极端前卫的试验性语言,也不在于它有着一种极端激烈的主题设定,刚好相反,它是把一个极端情境,在牢房当中死亡的威胁和阴影之下的故事用中规中矩的情节剧式的语言准确精妙地传达了出来。

《蜘蛛女之吻》是我非常钟爱的一部电影,也是在这个电影课的序列当中唯一的一部拉丁美洲的电影。如果我们的空间更大的话,我会选择更多拉美电影来和大家分享,因为拉丁美洲是大概近十多年来,我所迷恋、所钟爱的一个社会、政治、文化、电影、艺术的重要的场域。

这部电影制作于1985年,根据一个非常著名的拉美作家普伊格的同名小说改编。大概看过这部小说并且热爱这部小说的朋友,接触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有一点障碍,这是惯例,先看过电影的人会对原作小说接受上有障碍,而先读过原作小说的人接受电影的时候会有抗拒。

这部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更为独特的是表现在原作小说是一部极端完美,极具原创性的后现代主义之作,改编成电影的时候,电影的时间限定所必然形成的这种压缩就会让小说的读者感到特别遗憾,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一个心理经验,因为这部小说是我最心爱的小说,当我刚看到电影的时候,对电影的简单感到非常失望,但是当我一次再一次地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爱越来越深,以至于William Hurt(威廉·赫特)开始进入到了我最钟爱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的行列当中。

关于这部电影,我选择它固然由于我的钟爱,但同时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作一个电影史的时刻,准确地说是一个世界文化史的时刻,因为它创作了很多的第一,或者说它创造了很多的记录。它是第一部被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独立电影,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独立电影能够进入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序列,它也是奥斯卡的历史上男主角以男性同性恋的身份而获得最佳男演员或者影帝称号的第一部电影。威廉·赫特所创造的这个极端生动迷人电影角色同时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也就是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英国学院奖的最佳男主和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主。同时囊括这样三个艺术趣味、评奖原则和评委的构成阵容极端不同的奖项的纪录,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非常非常稀少的。

关于这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评论太多的研究,就像这部电影改编的原作小说一样,它有大量的研究论著讨论感慨,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是“爱”、“死亡”、“梦想”、“革命”,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爱与死亡,梦想与革命的故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叫做革命与浪漫之夜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想到这是一个发生在黑暗的肮脏战争时期的拉丁美洲的监狱当中的故事的时候,就会觉得它似乎与浪漫完全不沾边,但它确实是一个极端迷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但是,如果有选择的话我不会用“love story”,爱情故事这样的说法去称呼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容量或者说它的含量,或者它所传递的关于人类情感,关于人与人,关于尊严,关于爱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一个爱情故事。如果我们用爱情故事来理解它的话,就像片名所可能产生的错误的想像一样,它不光是一个所谓“蜘蛛女之吻”,关于诱惑、欲望、爱情、身体或者说同性恋情的故事,而是一个大时代的人,大时代的人的灵魂的故事。

跟大家稍稍补充介绍一下影片的背景。也许这个后冷战之后的时代,也就是今天,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历史纵深感的消失,我们完全无法去体认事实上刚刚逝去的历史,事实上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我们认为已经遥远的逝去的历史,其实仍然以幽灵的形态生活在我们的现实当中。或者说,我们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现实就是由那个似乎遥远的已经逝去的历史所深深地形构着,并且今天仍然被它们支撑着。

这个影片有着一个极端特殊的故事,它是指二战之后,更具体地说是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之后,在美国政府在CIA的直接介入之下,整个拉丁美洲普遍地陷入到了军事政变、军事独裁、右翼极端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在拉丁美洲的历史学家那里,这段时期被称为肮脏战争时期,因为一边是军事政权之下的高压统治,所有的社会言论空间都被封闭,与此同时,频繁发生大规模的秘密逮捕,秘密监禁和秘密屠杀。在这个时期,在中产阶级社群内部,你的亲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在骤然之间人间蒸发从此再不归来的事情是频繁发生的。

它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展开了一个监狱之中的故事。整个故事基本上可以被视之为一部室内剧,因为它只是发生在一个牢房当中。这个牢房当中关押着两个男人,这两个男人是革命组织的领导人或者叫革命领袖瓦伦丁和因猥亵少年罪入狱的同性恋者莫利纳,两个人的阶级身份、政治信念、生活态度、生活理念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他们被关押在一个空间当中已经足以构成萨特所谓的地狱,也就是他人即地狱式的情境,而影片就在这样的一个场景当中展开。

要回去说一点原作小说,这也是原作小说的基本结构,莫利纳和瓦伦丁在牢房当中由极端地相互厌恶,极端地互不相容,渐次地走向亲近,渐次地相互了解,最终成为一对恋人。故事的第二个层面是小说当中非常重要的层面,也就是在漫漫长夜当中,为了渡过长夜的一种消闲方式,同性恋者莫利纳给瓦伦汀讲述他钟爱的电影故事,小说当中是由五个电影故事或者说对五部电影的复述来构成的。

而原作小说最为奇特的是这是一本虚构性的小说,但是这部小说是带有大量脚注的,甚至有些脚注多达数页。这些脚注是医学心理学论文,关于同性恋。从这些脚注文件当中可以读到那个时候和那以前的人们怎么去认知同性恋,是怎么把它作为一种生理的病理的报告或者是精神病的病学现象来处理的文本。

三种文本之间完整地形成了一个极为精巧的几乎像一个封闭迷宫式的叙事结构,五部电影成为了人物的镜像,成为了对人物内心的陈述和折射,而当它变成电影的时候,这就构成了影片的套层结构,电影当中是包含片中片的。

原本导演曾经想选择的文本是原作小说当中的五个文本之一——“A Cat Woman”,中文翻译成《豹妹》或者《金钱豹女人》,我记得通译是《豹妹》,这部电影是一部真实存在的好莱坞电影,当影片开始投入制作的时候,联系版权的事情极为不顺利,于是他就自己拍摄制作了一部电影,同样是原作小说当中的五部电影之一,是一部纳粹的宣传片。

整个电影在一个套层结构,一个片中片的意义上展开,而片中片的女主人公同时在所谓的现实时空当中扮演另外一个女性角色,也就是蜘蛛女。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着两个男主人公和一个女主人公的故事,但这个女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地存在在现实空间当中,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两个男主人公的故事,或者说是一对恋人的故事。

影片中的片中片延续了原作小说的镜像结构,但是和原作小说当中用五部电影构成一种多重的相互嵌套的相互映照的镜像的完整结构不同,在这部电影当中,片中片仅仅成为一种双重镜像。一方面它是一个正面镜像,也就是莫利纳的心灵自我投射,因为莫利纳在原作小说当中和电影当中都重复着这句名言叫做“我永远认同女主角”。所以故事中那个因爱而改变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因爱而改变了自己的政治取向,因爱而献身死亡的女主人公就成为莫利纳的自我投射,也成为故事当中莫利纳最终悲剧命运的一个预设或者说一重投影。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它是个反面的镜像,和影片当中的对革命与浪漫的陈述,对爱与死,革命与梦想的陈述相反,它以叫做滑稽模仿的方式呈现出一重关于政治与爱情的反面运用,这是影片的一个基本的叙事结构。

电影中莫利纳的扮演者威廉·赫特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美国演员,而且他更多的是活跃在剧场当中,最早当导演把他作为莫利纳的候选人之一的时候是非常犹豫的,用导演在访谈中的说法就是说,他过于健美过于英俊,扮演这样一个颇为阴柔的角色是不适宜的。但经过很多犹豫之后,他仍然被威廉·赫特的演技所迷惑,就选定了他来扮演莫利纳这个角色。

而威廉·赫特作为一个所谓的直男,要出演这个故事当中这种彻底的或者说彻头彻尾的男同性恋的角色的时候也颇有障碍,剧组想了很多办法让他尝试去进入这样一个角色或者体认这样一个角色,但最终不是剧组的帮助方式使他完成了对障碍的逾越,而是他自己完成了一种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他说我不必去了解所谓同性恋者,我不必去扮演所谓同性恋者,我只需要扮演一个女人。他说因为在我的心目当中,莫利纳是一个错误地陷落在男性身体里的女人,所以我只需要演好一个女人就够了。三重影帝的身份大概向我们确认说他极端成功地出演了一个女人,一个在男性身体当中的女人。当然,就像类似的角色一样,这是一个理想的女性,这是一个在想像当中完美的纯粹的女性形象。

影片是在巴西和美国两个地方搭置的摄影棚当中拍摄的,就像电影故事当中一样,整个摄制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那个搭建的牢房之中。在排练过程当中,两位主演非常地认真,他们大概都是在对影片当中的场景进行大量的排练之后才投入实拍,彩排经常达四次到六次之多。

其中那个重要的传闻实际上成了后来的很多网络写作的灵感来源,就是在排练过程当中两个人经常反串,两个人反转角色来扮演,在很多次扮演当中,威廉·赫特都认为扮演瓦伦汀的演员其实更适合扮演莫利纳,他建议导演让他们俩干脆反串,而导演拒绝了这个建议。威廉·赫特一直在和他的好朋友开玩笑说,你看,原本我把这个影帝是送给你的,可是你错失了这个机会。

正是由于这种拍摄方式,两个主演长久地共处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当中,以至于在摄影师的回忆当中,他说我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在看到这两个人之前,很难想象两个人的灵魂可以如此深刻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似乎给很多很多的腐文化提供了养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在奥斯卡的历史上都留下了很多奇特的记录,同时这些记录从某种意义上反身印证了这部影片的艺术成就和它在整个电影史与全球文化史上所占有的独特的位置。

回到电影本身,这是一个爱与死,革命与梦想的故事,革命与浪漫之夜的故事,但同时又是一个在极端残忍酷烈的政治现实与历史记忆当中发生过的无数的真实故事之中的一个。影片的独特和精巧之处在于它不仅用片中片成功地形成了所谓叙事的现实空间与叙事之中的想象空间或者说想象之中的想象空间当中的多重折射和多重倒置的过程。

影片当中实际上包含了双重反转或者多重反转于其中。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是完全的背道而驰的,完全南辕北辙,不可能同日而语的,与瓦伦汀的革命的理想主义的激情与他的坚强与他的政治信念同时并存的,当然就是某种今天我们可能会称之为直男癌的东西,是某种极度阳刚的,某种坚持说“be a man”,做个男人,这是一种几乎宣言一般的陈辞,所谓“做女人,你不是女人”,本身表明了一种负面的贬低的评价。所以曾经在瓦伦汀的眼中,莫利纳就是百分之百的自甘堕落者,他居然心甘情愿地要把自己贬斥为一个女人。

而整个影片的叙事过程我们可以将之视为这样的一种“性别”,这样的一种定型化的关于性别与权力,关于性别与力量,关于性别与价值当中的偏见或者说定势最终反转。

可以说,到最后莫利纳成为一个行动者,莫利纳成为一个献身者,一边是他最终成就了他心中理想女性的梦想,为自己心爱的男人去死。而另一边,当他作为一个行动者,当他作为一个从容赴死而接受了这样一种以牺牲为代价来完成他人的嘱托的任务的时候,他成为了一个男人。因为在好莱坞的定式当中,只有男人才能成为行动者。

从另外一边看,瓦伦汀,当他接受了莫利纳,当他接受了同性恋行为,当他接受了莫利纳的柔情并且回应了莫利纳的柔情的时候,可以说他释放了他身体他生命中的女性部分,他开始能够承受情感,所以最后他在酷刑面前仍然没有屈服,他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仍然坚持信念,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梦想之中是与他真爱的姑娘一起奔向自由的海滩。

这是影片中包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反转,而这个反转是双重的或者说是多重的,瓦伦汀通过莫利纳更坚定了他作为男性、作为行动者、作为革命者、作为理想主义的热情,而莫利纳通过瓦伦汀最终实践了他对于浪漫之爱,对于献身之爱,对于理想女性的实践。另外一边,他们两个人都分别的成为了对方或者说出演了对方,这是影片最重要的或者说最迷人最感人的层面。

电影的片名叫《蜘蛛女之吻》,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蜘蛛女之吻”或者“蜘蛛女”当然的在莫利纳一边,因为莫利纳的亲吻,或者由于“蜘蛛女”的亲吻,瓦伦汀最后难逃死亡的命运,这仍然是一个古老的男性中心的性别想象,关于来自女性的诱惑,关于蛇蝎美女。

但是事实上,在影片可见的叙事层次当中,在视觉层面上我们已经看到,是因为瓦伦汀吻了莫利纳,莫利纳为他去死。在这里,“蜘蛛女之吻”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性别定见之下的女性的诱惑,欲望的诱惑或者说性的诱惑的意义,同时是某种宿命式的召唤,某种因为认同,由于深刻的内在的选择而无法逃脱的命运,就像在影片当中,我每一次看到最后段落的时候仍然会被感动,我们看到如此脆弱的自恋的没有行动力的莫利纳,是那样从容地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是那样从容地把母亲托付给弟弟,是那样从容地扎上约定的红色围巾,去走向自己生命的死亡之处。

在这个时刻,你会知道这不是一个所谓性别的或者身体的诱惑,这是一个更大的内心的冲动和关于人性当中的一个升华的时刻,我们终于意识到某些比生命比肉身更高、更有价值的东西,以致我们乐意为它去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普伊格并不是一个左翼激进的拉美作家,这个影片的导演也不是一个在全球激进化的时代诞生的拉美导演。但是尽管如此,影片仍然毫不含混地表现出了那样一个时代的印痕,那样一个时代,拉丁美洲的人们所选择的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再反抗的过程。

对于拉丁美洲的文化来说,我们有很多种概括和表达方式,我自己喜爱的方式是,拉丁美洲文化的最美好的最令人尊敬的部分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是再一次的屡败屡战,这不包含任何阿Q式的自欺,不包含任何犬儒主义的妥协,而是一次再一次从失败的地方开始,以牺牲作为代价,以牺牲者的鲜血形成生命的河流,这是拉丁美洲在今天整个世界上仍然独一无二,仍然是如此的独特和别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非常的有趣,它并没有从人物或者全景式的空间交代开始,相反,它是摄影机镜头直面着监狱牢房的一面墙壁,这面墙壁上有此前的被关押者,我们大概可以想象他们也许早已经不在人间了,他们留在这个监狱的牢房墙壁上的各种各样的字迹、图画、痕迹,同时,铁窗的阴影投射在这面墙壁上,牢房当中晾衣绳、晾衣架的阴影投射在墙壁上。

最富创意的是,这不是一个我们通常可以想象的阴森的监狱景象,相反,是一个有情有趣的,充满了视觉美感的场景。在这样一个空镜头当中,莫利纳的画外音,一个关于浪漫爱情故事的画外音进入到画面当中。也可以说这幅事实上非常悲惨的,但是在视觉上又极具美感的画面伴随着一个对浪漫爱情故事电影的叙述,成为了影片开端的基调。而且空镜头刚好形成了一个敞开的物理空间让声音进入,让声音所提示的电影中的电影进入,它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梦想与现实极端冲突但是又极度和谐地重叠在一起的叙事基调。

在整个影片当中,我们可以做很多的细读,但是也无需做这些细读,因为导演是中规中矩地运用电影的视觉语言来讲述了这个浪漫爱情故事或者说爱与死的故事。我们会观察到,在影片当中,它表现两个人的关系由背道而驰到最终生死与共,是通过视线的由相背到相向,由相互的像如同无物一般的穿过,到最后的四目相对,相互凝视。

在空间当中,它是由两个人完全被画面分切,画面当中,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牢房当中拉开空间的距离感,到越来越接近,到两个人终于不断地出现在双人近景、双人中景之中,到两个人终于拥有对称的对切镜头。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中规中矩但是又极端准确的极端精妙的电影语言的使用。

同时想跟大家多分享一点的是在电影当中对光和影的应用。对于只有一个高窗投进光线的牢房来说,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它可以拥有非常丰富的光影表述。但是在影片当中一以贯之的一个表述是,绝大多数的场景当中,导演始终让莫利纳处在完全的阴影之中,阳光不到的地方。而瓦伦汀由于关注监狱当中所发生的一切,由于关注相近牢房当中的难友的命运,所以他不断地攀上窗子,他不断地试图透过窗子去瞭望,所以他始终处在一个光区或者光影的地带。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莫利纳的目光、身体、行为围绕着瓦伦汀,并且与瓦伦汀越来越接近,那么就形成了一个瓦伦汀所在的光区吸引或者牵引着莫利纳,最终把莫利纳带离阴影带入光区的这样一个视觉表达。

所以光与影成为影片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以贯之的视觉语言,它和听觉元素——莫利纳的陈述,瓦伦汀的不耐烦或者两人之间的对话,声音空间的元素以及片中片与现实空间中形成的视觉陈述和刚才我们所讲到的由相背而相向,由遥远而接近,由画面分切到画面共享,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序列,使得两个人的相互接近,最后到了一种心灵的乃至灵魂的结合,成为一个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视觉呈现过程。

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不在于它使用了极端前卫的试验性语言,也不在于它有着一种极端激烈的主题设定,刚好相反,它是把一个极端情境,牢房当中死亡的威胁和阴影之下的故事用中规中矩的情节剧式的语言准确精妙地传达了出来。

也就是在这儿,我们最后落实到影片的最后一重反转,前面我们说,影片的故事包含了多重反转,在这个故事当中,这个多重反转正在于陷阱,陷阱中的陷阱,或者说对于陷阱最终的逾越成为这个影片的一个终极主题。

当故事进行到中段的时候,也许第一次观影的朋友,也许极端地被故事所吸引的朋友会受到打击,因为我们发现莫利纳不仅是一个试图诱惑同房难友的同性恋者,同时他是一个警方设定的情感的欲望的陷阱。但是最终,在这个陷阱当中陷落的不是瓦伦汀,而是莫利纳,一个被命令去表演情感表演柔情的人最终献出了全部的情感和他全部的柔情。这正是《蜘蛛女之吻》最深刻的一重反转,他扮演蜘蛛女,他自认为是蜘蛛女,但是他最后却因终于获取了蜘蛛女之吻而完满了他的人生,因而也终结了他的人生。

这部影片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是它绝不是爱情故事这四个字所可能囊括的,它是一个时代,它是人性之谜,它是人类生命当中那些美丽的关于人性的迷。

词典:

1.肮脏战争

阿根廷“肮脏战争”:1976至1983年,超过2万阿根廷人被阿根廷军事政府秘密拘留、折磨和杀害,这些人永远地消失了。而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据信被认为秘密参与其中,并得到美国当时高层部分官员的力挺。法新社称奥巴马是第一位正式承认这些暴行的美国总统。

2.普伊格

曼努埃尔·普伊格(1932-1990)于1932年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951年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不久,他获得罗马电影实验中心的奖学金,去罗马攻读电影导演专业。毕业后曾担任过几部影片的助理导演。60年代中期普伊格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68年发表他的处女作《丽塔·海沃兹的背叛》。普伊格是在拉美文坛为数不多的写同性恋生活的作家之一。与其他许多阿根廷作家不同,他所描写的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知识界,也不是阿根廷的中产阶级,而是最普通的民众,是社会中下层的普通人。他们普遍没有多少知识,在感情生活和性生活上都遭到挫折,生活在悲观失望之中。他的作品吸取了通俗小说和各种现代艺术(如电影、电视、摄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大大丰富了文学创作,引起西方文坛的普遍关注。

{else}拉丁美洲某国的监狱里,同性恋猥亵犯莫利纳(WilliamHurt饰)与革命组织领导人瓦伦丁(RaulJulia饰)共处一室,闲暇时莫利纳讲述一部电影的剧情聊以解闷,这部老电影中包含的纳粹观点让瓦伦丁明显不适,但随着两人的相处,瓦伦丁渐渐理解了莫利纳的立场。由于瓦伦丁身份特殊,狱方暂停对他的拷打,改为用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的方式套取情报,而莫利纳也是他们计划中的一环,这段时间里,莫利纳同狱方周旋获得些许好处,并最后让自己离开了监狱,被释放前莫利纳借蜘蛛女的故事表白了心迹,同时也将自己推入危险的边缘……\r\n  本片获198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8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等多项专业褒奖。根据曼努·艾尔普伊格的同名小说改编。{end if}收起

  • 观看线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