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倾国倾城
倾国倾城

倾国倾城

DVD
类型:电影 剧情 历史 古装
导演:李翰祥
地区:香港
年代:1975
主演:卢燕 狄龙 姜大卫 苗天 萧瑶 凌波
剧情:光绪二十年,西太后(卢燕)六十岁,虽然已「还政..展开
剧情:光绪二十年,西太后(卢燕)六十岁,虽然已「还政」于光绪帝(狄龙),但实际上依然手中掌握有很大权力。又派小太监寇连材(姜大卫),以侍候光绪为名,实作监视。光绪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因缺乏决断,致无法摆脱西..展开
剧情:{if:"张国荣说他最喜欢的导演是李翰祥,果然是有道理的。《倾国倾城》的确是一部值得如此赞誉的电影。应该说对于刚刚去过故宫不久的人来说,电影里的场景不能算逼真,但是作为一部艺术电影来说,它所营造的气氛、构建出的气派,已经足以描绘一个庞大、一向追求繁复精致的细节的帝国皇城的生活场景。从天微亮时群臣在城门外等候早朝,到西太后的起床更衣用早餐,再到光绪步入不知道什么宫的正殿(看门外的台阶和开阔的场院,应该是太和殿)、群臣觐见,一系列的细节都非常完美,给人一种真实的厚重感。当然这里的所谓“真实”,并不能过于推敲。对于西太后的形象,我当然不觉得李翰祥有任何美化,甚至我都并不认为他对西太后的描写与我原来印象中的慈禧有任何不同。(不过应该承认,我想象中的慈禧,应该长得更霸气一些,卢燕的面相给我的感觉还是稍微柔和了点儿。)当然可能本来我对清末历史的了解也有限吧。回想起来,只觉得祝寿那场戏里,她听李鸿章说日本人已经打到天津之后的反应特别动人,那种震撼、瞬间由焦急变为无望的颓丧表情,做得十分生动。对李莲英我倒的确恨不起来,至多是厌恶而已。奸佞小人,见风使舵,无非如此,但是真正祸国殃民的,还数不上他。李鸿章的戏份如此之少,有点出乎意料,这次谷峰的演出也未见出彩。只是他敢和光绪坐在同一个榻上商讨国事,实在是有些过分。看整个电影的心情都是非常憋屈的,有时候真想冲到现场揪住光绪或者慈禧给他们两个大嘴巴--让你说话做事犹犹豫豫唯唯诺诺、让你执迷不悟只懂得自己作威作福。可惜只能在屏幕前干着急,而转念一想,其实清末改良不成功,从一百年后的今天看来又的确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得以有今天的民主共和,其实又何尝不是得益于这次改良的失败。电影的高潮应该就是在光绪卧室里发生的那场关于签订马关条约的争论了。说是争论,其实只有奕亲王与翁同稣敢和慈禧稍稍争辩几句,其他大臣一概都是慈禧的走狗,只会随声附和而已。而光绪则被慈禧的淫威所制,只能趟在床上装病,一句话都不敢说。然则最终他忍无可忍,仰面趟着眼泪从眼角溢出,冲口说出“大清不亡,实无天理”的话,那一幕中狄龙的表现实在是无可挑剔。当然不可不提的是慈禧的那两个耳光。回想起来,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两声清脆的啪啪声,至于画面反倒有些模糊了。似乎当时镜头给向了慈禧和奕亲王等人,镜头角度背向光绪的卧床,当镜头再转回光绪身上的时候已经是两三秒之后,所以我没有看到狄龙的第一反应。我只记得自己当时的震惊,以及心中瞬间涌起的那种“国将不国”的悲凉。其实整个电影在交待了慈禧决定去颐和园养老、给光绪留下一群她一手提拔的保守派大臣之后,就已经可以结束了。整个甲午战争的故事已经讲完,关于是否签订条约的争论也已经结束,慈禧胜利归老、光绪继续做有心无力的傀儡,就是整个故事的结局。至于寇连材进条陈的那场戏,略有蛇足之嫌。既然是“倾国倾城”,整个故事的出发点是慈禧光绪、宫闱中的实权人物,那么也就应该收尾在他们身上。我甚至觉得整个电影最后的画面应该是这样:慈禧在华盖簇拥下出宫,远处是失落无助的光绪在大殿外恭送,身后是看似恭恭敬敬实则离心离德处处挚肘的群臣,天色暗淡,晚风萧索。一部好电影,最直接的体现在于能让人在不出戏的状态下感受到电影要表达的内容。《倾国倾城》里没有过于激烈的冲突场面,没有令人紧张的悬念,镜头画面始终都是平和的,不刻意营造任何感官的刺激,但这种温和中却有着深入内心的力量,通过布景、画面、对白、演员的举止表情等等各种细节,一一传递出来。这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电影风格,不依靠特效、剪辑、悬念,完全靠故事本身的深度来打动观众。--也可能,在这种前提下,我喜欢的已经不能算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而是电影背后导演或者编剧的思考。"<>""}张国荣说他最喜欢的导演是李翰祥,果然是有道理的。《倾国倾城》的确是一部值得如此赞誉的电影。应该说对于刚刚去过故宫不久的人来说,电影里的场景不能算逼真,但是作为一部艺术电影来说,它所营造的气氛、构建出的气派,已经足以描绘一个庞大、一向追求繁复精致的细节的帝国皇城的生活场景。从天微亮时群臣在城门外等候早朝,到西太后的起床更衣用早餐,再到光绪步入不知道什么宫的正殿(看门外的台阶和开阔的场院,应该是太和殿)、群臣觐见,一系列的细节都非常完美,给人一种真实的厚重感。当然这里的所谓“真实”,并不能过于推敲。对于西太后的形象,我当然不觉得李翰祥有任何美化,甚至我都并不认为他对西太后的描写与我原来印象中的慈禧有任何不同。(不过应该承认,我想象中的慈禧,应该长得更霸气一些,卢燕的面相给我的感觉还是稍微柔和了点儿。)当然可能本来我对清末历史的了解也有限吧。回想起来,只觉得祝寿那场戏里,她听李鸿章说日本人已经打到天津之后的反应特别动人,那种震撼、瞬间由焦急变为无望的颓丧表情,做得十分生动。对李莲英我倒的确恨不起来,至多是厌恶而已。奸佞小人,见风使舵,无非如此,但是真正祸国殃民的,还数不上他。李鸿章的戏份如此之少,有点出乎意料,这次谷峰的演出也未见出彩。只是他敢和光绪坐在同一个榻上商讨国事,实在是有些过分。看整个电影的心情都是非常憋屈的,有时候真想冲到现场揪住光绪或者慈禧给他们两个大嘴巴--让你说话做事犹犹豫豫唯唯诺诺、让你执迷不悟只懂得自己作威作福。可惜只能在屏幕前干着急,而转念一想,其实清末改良不成功,从一百年后的今天看来又的确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得以有今天的民主共和,其实又何尝不是得益于这次改良的失败。电影的高潮应该就是在光绪卧室里发生的那场关于签订马关条约的争论了。说是争论,其实只有奕亲王与翁同稣敢和慈禧稍稍争辩几句,其他大臣一概都是慈禧的走狗,只会随声附和而已。而光绪则被慈禧的淫威所制,只能趟在床上装病,一句话都不敢说。然则最终他忍无可忍,仰面趟着眼泪从眼角溢出,冲口说出“大清不亡,实无天理”的话,那一幕中狄龙的表现实在是无可挑剔。当然不可不提的是慈禧的那两个耳光。回想起来,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两声清脆的啪啪声,至于画面反倒有些模糊了。似乎当时镜头给向了慈禧和奕亲王等人,镜头角度背向光绪的卧床,当镜头再转回光绪身上的时候已经是两三秒之后,所以我没有看到狄龙的第一反应。我只记得自己当时的震惊,以及心中瞬间涌起的那种“国将不国”的悲凉。其实整个电影在交待了慈禧决定去颐和园养老、给光绪留下一群她一手提拔的保守派大臣之后,就已经可以结束了。整个甲午战争的故事已经讲完,关于是否签订条约的争论也已经结束,慈禧胜利归老、光绪继续做有心无力的傀儡,就是整个故事的结局。至于寇连材进条陈的那场戏,略有蛇足之嫌。既然是“倾国倾城”,整个故事的出发点是慈禧光绪、宫闱中的实权人物,那么也就应该收尾在他们身上。我甚至觉得整个电影最后的画面应该是这样:慈禧在华盖簇拥下出宫,远处是失落无助的光绪在大殿外恭送,身后是看似恭恭敬敬实则离心离德处处挚肘的群臣,天色暗淡,晚风萧索。一部好电影,最直接的体现在于能让人在不出戏的状态下感受到电影要表达的内容。《倾国倾城》里没有过于激烈的冲突场面,没有令人紧张的悬念,镜头画面始终都是平和的,不刻意营造任何感官的刺激,但这种温和中却有着深入内心的力量,通过布景、画面、对白、演员的举止表情等等各种细节,一一传递出来。这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电影风格,不依靠特效、剪辑、悬念,完全靠故事本身的深度来打动观众。--也可能,在这种前提下,我喜欢的已经不能算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而是电影背后导演或者编剧的思考。{else}光绪二十年,西太后(卢燕)六十岁,虽然已「还政」于光绪帝(狄龙),但实际上依然手中掌握有很大权力。又派小太监寇连材(姜大卫),以侍候光绪为名,实作监视。光绪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因缺乏决断,致无法摆脱西太后的操纵;幸有珍妃(萧瑶)安慰,但又遭皇后(凌波)等陷害……\r\n  第12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卢燕)、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陈景森)\r\n  《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妇女容貌极美》(theempressdowager,香港,1975),邵氏兄弟公司荣誉伟构,李翰祥历史宫帏片权威代表作,邵氏旗下大牌明星云集一堂,是一部描绘慈禧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三十年后清宫权利斗争的历史巨铸。有名美籍演员卢燕饰演慈嬉太后,破格起用动作明星狄龙饰演窝囊的光绪皇帝,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寇连材本是给狄龙配戏的,锋头却直盖主角。影片荣获第十二届金马奖(1975年)-优等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卢燕),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陈景森...{end if}收起
  • 观看线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