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走着瞧
走着瞧

走着瞧

HD
类型:电影
导演:李大为
地区:内地
年代:2009
主演:文章
剧情:七十年代,城市知青马杰来到西北某农村插队,被村..展开
剧情:七十年代,城市知青马杰来到西北某农村插队,被村里漂亮种驴——黑六的叫声吸引马杰嫌黑六不让他骑,某次工伤在诊所缝针时偷了麻醉剂打给黑六,队长大莲以为黑六生病,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非常着急。马杰奇迹般地..展开
剧情:  由“马杰”展开了去    ——透过电影《走着瞧》对文革的反思与警示  吃午饭的时间,在学校“印象海大”餐厅看了一部电影。由于是从中途(但根据内容推测,正是本剧高潮处)看起,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然仍很有感触,遂著文记之。  简介:  马杰(文章饰),一名下放知青。驴。公社女领导。农民之女。  故事发生在六七十年代陕西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也就是那个年代革命的众多“圣地”中的一隅。知青马杰的遭遇从一头驴开始。马杰作为公社驴饲养员,奉领导××的意思用大闸刀杀了一头年老无能的配种公驴甲,被公驴甲的“弟弟”公驴乙看到并误以为是马杰要杀他“哥哥”。公驴乙与马杰你死我活的斗争作为电影主线遂由此展开。  为报“杀哥之仇”,驴(下文均指公驴乙)先后用三种手段加害于马杰,但均被马杰躲过:  其一,啃段饲养棚柱子欲砸死正在棚下的马杰,马杰跳进身边的水井躲过一劫,但因此受公社女领导以“破坏生产资料”为名的处分,扣一个月工分并拉送大粪。  其二,在驮着粪桶和马杰路过桥上时,蹬动四蹄使驴车上的马杰坠落桥下摔伤并使大粪浇了马杰一身。马杰因此住院并患上对绿色的恐惧症,对公社女领导送来的饺子(绿馅,颜色同大粪)呕吐,因此被赶出医院。后两病均康复。  其三,趁马杰与心上人农民之女在驴车上缠绵过并熟睡之后,咬开绳索将原在荒郊河边的车子拉到村中央,使车上裸身相卧的马杰和农民之女在全村老少前当众出丑。农民之女及其家庭为乡里所不齿因而女子远嫁他乡,马杰遭毒打并失去心上人。受处分后,马杰对驴历数并痛陈其上述罪状并欲杀驴。  怎料正欲挥刀之际被公社女领导发现,马杰因此被免职改做刷墙工。他临走时暗地将驴卖给肉店,然而驴逃出来并欲咬断系着悬崖上的马杰的绳子摔死马杰,所幸马杰被救。这一事件更坚定了马杰杀死驴的想法,而在他再一次提刀欲除掉驴之际,驴也展开了对马杰最后的报复——同归于尽。身上燃烧着汽油的驴在粮食屯里边跑边追踏马杰,亡命逃路的马杰虽躲过一死,却背负了“破坏生产资料”和“杀死‘同志’黑七” 的罪名……  二十年后(八九十年代),文革已经“远去”。身为大学教师的马杰中午回家发现女儿在对着家养的两只小兔子伤逝——有一只死掉了。马杰表示了短暂的悲伤后就拿走兔笼和女儿吃饭去了。饭后女儿唤洗碗的他一起看一则电视新闻:科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在一些方面的记忆能力超越人类……。马杰若有所思。  天真的女儿旋即取来扑克牌仿照科学家的实验,要模仿电视上的做法测测爸爸(记忆能力),马杰自语道:女儿给我出了道难题,我真的答不出来。我怕女儿认为我连大猩猩都不如。剧终。  感受:  我以为,这个故事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这正是整部电影貌似不合逻辑的原因——以不合逻辑的方式在一个相对符合逻辑的时代讲述发生在完全不合逻辑的年代里发生的一些故事——这部电影就是合乎逻辑的。况且,这部电影本来就绝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  首先,姑且容我大胆地推测,从剧中人的名字起这部电影就已有了符号化、象征化的意义。主人公“马杰”的名字可做两解:其一,驯马的杰出者。马杰(知青)本是知识分子,搞学术的人,但在那个年代却被勒令下放养驴(生产)。强制“马杰”去做“驴杰”,这是对知识、对社会分工、对现代文明的颠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杰”其名是对愚民政策的讽刺。其二,扼杀杰出者于户中。“马杰”和“驴”中都有“马”,所不同的是:前者中的马是要去成为“杰”出人才的,后者中则是要把马圈养在“户”中任人摆布。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精神迫害莫过于此,所谓《牛棚杂忆》等反思文学不正是对这“户”的藩篱所作的追伐?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杰”其名是对迫害知识分子的暗讽。  其次,对民主、法制遭把玩、破坏的体现。电影通过两个场景将文革时期的“形式民主”毫不留情地予以揭示。一个场景是,在公社女领导拟通过“民主”表决杀掉公驴“黑六”时,她先说“同意留下黑六的请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然后她说“同意不留黑六的请举手”,话音未落,自己的手已高高扬起,于是在场的所有人都跟举手,然后公社女领导宣布“民主”结果:全票通过,杀驴。另一个场景该公社女领导也如法炮制,通过暗示性、授意性的村民举手表决决定了对马杰的处分。但!民主是这样的吗?靠民主形式伪装起来的伪民主比赤裸裸的专政更可怕,因为它会使原本渴望民主的大众像“温水煮活鱼”一样慢慢缴械,糊里糊涂地投诚于那伪民主的专政机器而不自知。至于对法制的践踏,或许连编剧本身都认为那段历史不堪回首或难以再现,因而只是在电影后半段的一处场景对当时的法制现状做了揶揄与戏谑。这处场景也是全剧唯一一处提到了一个法制词汇:犯罪。但令人遗憾以及哭笑不得的是这唯一的一次也是对驴讲的:那就是马杰在遭驴三次加害后欲杀驴之前历数驴的罪状时,对于驴为第三次报复马杰不惜令从未伤害过驴(事实上马杰也没有主动伤害它)的农民之女当众出丑、颜面扫地的做法,马杰激愤难平,从板凳上站立起来对驴大骂道:“你这是在犯罪啊!”——科学上讲驴的智商尚不如牛,所以“对驴弹琴”尚不如对牛弹琴。编剧的意图不言自明。委实说,看到这里,简直痛心疾首。因为我如今正可以算一个法律人,或许是出于专业的原因,对法治的破坏尤其敏感。  遗憾在于,对于全剧的高潮部分我却不能很好的理解,也就是一心复仇的驴与马杰的三次较量这一段。我只能推断这三次较量中,驴采取的三种手段是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迫害的三种方式。至于第一种手段是否暗示了对知识分子生命的摧残;第二种手段是否暗示了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打击;第三种手段又是否暗示着对知识分子身心的双重折磨,由于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不精不敢妄下结论。  幸而,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三场较量中我们已经清楚:尽管以马杰为代表的部分知青始终斗志高昂并声称自己“识破了诡计,并没有被击倒”,但文革的伤痛已经铸成,无论心理上生理上的伤害都是无法掩饰和抹煞的。进一步讲,在文革中乃至后文革时代的今天,这场浩劫都是从无胜者可言的。面对死去的亡灵、摧残的学术、烧掉的古籍,试问谁敢谈胜利二字?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反思、警醒、重建,拿这段偏光的历史去镜鉴这个国家未来的道路。须知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就今天来看,也是紧要的——恐怕编剧的良苦用心正在于此。  请让我们一起来重温电影的末段:  文革“远去”二十年后,已身为大学教师、过着平静生活的马杰一天中午回家,发现女儿在对着家养的两只小兔子伤逝——有一只死掉了(难道不是对公驴甲和公驴乙时期那段记忆的提示?)。马杰表示了短暂的悲伤后(果真健忘如此抑或不愿再揭溃烂的伤口?)就拿走兔笼和女儿吃饭去了。饭后女儿唤洗碗的他一起看一则电视新闻:科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在一些方面的记忆能力超越人类……。马杰若有所思。  天真的女儿旋即取来扑克牌仿照科学家的实验,要模仿电视上的做法测测爸爸(记忆能力),马杰自语道:女儿给我出了道难题,我真的答不出来。我怕女儿认为我连大猩猩都不如。  剧终。  马杰的形象映射的是经历文革并活到今天的知识分子。他们均不同程度的在那场疯狂的运动中遭受这样那样的磨难。马杰在那一个个惊魂不定的知青岁月里也一定设想过“有朝一日……如何如何”,没有对光明的期待怎能在黑暗中坚持下来?可是当真的“有朝一日”,劫难过去,风波平息,又有多少人去“如何如何”?有多少人像二十年后的马杰,带着溃烂的伤口过日子而不愿挑破脓疮让鲜血流出来使伤口结痂真正痊愈?诚然,造成这种委曲求全态度的原因很多,但更明确的是,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亲历者缺乏真正有效的群体性的反思和未曾亲历者对历史的无知。正如1986年邓小平在卸任前的最后一年紧抓政治改革,温家宝在今年年初答记者问时也着重强调警惕“文革的悲剧重演”。所以这部电影拍的时间很有意义:在新旧领导人换届之前,把这样的事实反映给我们,一味放任、健忘下去,文革的悲剧就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很可能重演。这样的事实无论对于新一届领导人还是对于全体国人,都极具警示意义。  回到电影最后的“难题”:大猩猩的世界里没有有文化大革命,故不可能记住;人类比大猩猩多进化几百万年,倘若连不到四十年前的历史都遗忘,怕是正中了编剧的“戏谑”,连大猩猩都不如。    入秋未凉  2012.7.12下午收起
  • 观看线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