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纽约,我爱你
纽约,我爱你

纽约,我爱你

HD
类型:电影 剧情 爱情
导演:法提赫·阿金 伊万·阿达勒 RandallBalsmeyer 艾伦·休斯 岩井俊二 姜文 谢卡尔·卡普尔 乔舒亚·马斯顿 米拉·奈尔 娜塔莉·波特曼 布莱特·拉特纳
地区:美国
年代:2009
主演:海登·克里斯滕森 娜塔莉·波特曼 奥兰多·布鲁姆 克里斯蒂娜·里奇 李美琪 伊桑·霍克 克里斯·库珀 罗宾·怀特 安东·叶利钦 奥莉薇·瑟尔比 布莱德利·库珀 德瑞·德·玛泰 希亚·拉博夫 朱莉·克里斯蒂 约翰·赫特 泰勒·吉蕾 舒淇 乌吾尔·宇杰尔 埃里·瓦拉赫 克萝丽丝·利奇曼 安迪·加西亚 布蕾克·莱弗利 伊尔凡·可汗
剧情:数不尽的摩天大楼,看不完的车象流水,马象游龙来..展开
剧情:数不尽的摩天大楼,看不完的车象流水,马象游龙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这里便是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的纽约。怀揣各种梦想的人们,来自不同地域,处于不同境遇,他们巧遇在街头的小..展开
剧情:{if:"呓语、痴语和乱语——纽约,我爱你 在很多电影里,纽约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角色。不仅仅是在灾难片中“被摧毁”,或者是警匪片中“被异化”,甚至是在爱情片里被当做固定背景——纽约,都是一个很牛、很牛的角色和符号。从帝国大厦到双子星大楼到中央公园到曼哈顿广场,汉克斯、瑞恩、凯奇、克鲁斯、克罗兹都在这些地方惊天地、泣鬼神了。可是,如果要看真实的纽约的文化——还要去布鲁克林和皇后区——唐人街也少不了。不过,这些都是电影中的某种“表现”,算不得社会学的研究范本。 今天准备说的电影是一部短片的合辑,叫做《纽约,我爱你》。既然说了句“我爱你”,那么很简单地,要表现出“爱”这个主题。可是,如果表现出来了爱了,那么“纽约”又要死到哪里去呢?可能影片的标题应该这么理解——和“祖国,我爱你”一样——祖国只是一个发语词,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说“我爱你”之前,要找个词来抒发一下。李白是个中高手“噫吁戏,危乎高哉”前面的“噫吁戏”就是这么个东西。可见“纽约”在这里什么都不是,只是个陪衬。在整个10多个小片段里,也很容易能看出这一点。纽约,根本就不是重点。一直很钟爱《巴黎,我爱你》,当听说《纽约,我爱你》即将出炉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热衷,总觉得巴黎这座城和写给这座城的情书是不可复制的,换了城市,便不会有同样的感觉;而同样的形式,则不再令人感到新鲜。 But,真正看到这封写给纽约的情书,欣喜地发现,有完全不同的质地。如果说《巴黎,我爱你》是梵高笔下浓墨重彩的色块,强烈的色差对比代表着纯粹和极致;那么《纽约,我爱你》则像一幅斑斓的点彩派作品,所有的颜色交织起来,叠加在一处,凑近时看不出究竟,隔了一段距离才发现一种错综复杂的暧昧之美。与《巴黎》鲜明的段落式结构不同,《纽约》虽然也分为若干段落,几组人物,但是彼此之间有很多交集,这是对前期策划和后期剪辑的极大考验。与那些特意分多条线索来讲述故事的电影又有不同,无论是《真爱至上》还是《撞车》,毕竟由同一个作者操持,有更加明确的主题,多个故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处处是精心雕琢的痕迹。《纽约》则不然,多个作者讲述各自的故事,主题是十分缥缈的字眼儿——爱,那种笔触更像是信笔涂鸦,想到哪就画到哪儿,怀着“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潇洒,捕捉刹那间四目相对的火花,仰望流星的美好,不必问它归往何处, 几个故事之中,最喜欢奥兰多•布鲁姆与克里斯蒂娜•里奇演绎的读书故事,克里斯蒂娜那张长不大的娃娃脸,古灵精怪的气质,虽然只是在最后一刻才露出真面目,但是当她出现在陷入困境的作曲家面前,看着那灿烂的笑容,男生一定觉得生病也值得,事业与爱情的转机在最糟糕的时候不期而至。这个段落有岩井俊二《四月物语》的味道,平心而论,并不是片中最精彩的,个人喜欢大概因为这一抹颜色最单纯,而自己也会替他读书,然后把故事讲给他听,以情节巧妙取胜的故事有好几个,比较喜欢傻小子和“轮椅”女孩的故事,这个一看就是衰仔的家伙,毕业舞会之前女友跟人跑了,落单不说,还被药店老板设计,不情愿地带着其坐轮椅的女儿去舞会,受尽嘲笑。谁知竟有意想不到的连连惊喜等着他,在公园里以很“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真正的“成人礼”,一夜之间,灰姑娘变成了公主,就像魔法故事一样,难怪女孩一再对他说:“make a wish”。虽然偏爱童话,但必须承认黑色幽默故事要更高段,伊桑•霍克在街头挑逗Maggie Q,贱兮兮的话痨角色挺适合他,dirty talk逐渐升级,不成想,人家女生是“专业”的,而他是在班门弄斧。短片就像小小说,结尾反转是关键手法,是魔术最后的点睛绝招,在这一点上,这个故事要胜过姜文的段落。姜文的一段,Once a thief,两位“妙手空空”在美女面前上演巅峰对决,而女生选择了更执着的一位。雕琢得很精致,画面很唯美。浪漫有余,悬念略欠。安迪•加西亚年轻时也是帅哥一个,如今站在海登•克里斯滕森旁边,成熟魅力掩不住大叔相,让人感慨岁月不饶人。另一些故事走的是情感路线,不玩情节,靠感觉取胜。比如那一对陌生男女的激情,虽然明知偏离了生活的轨道,但还是飞蛾扑火一般迎了上去,这样的热情也许全无道理,然而有一种原始的美丽,当城市尚未出现,人类还生活在森林中的时候,两性的关系便是这样的,没有文明的束缚,听从本能的召唤,不必深究是先有爱还是先有性。男主角说自己好像在贝尔托鲁奇的电影里,他无疑指的是《巴黎最后的探戈》,两座城市又被联系在一起。本段落的女主角Drea De Matteo很有野性美,她在这一季的《绝望的主妇》中扮演重要角色,和本片中类似的hot cougar。娜塔丽•波曼饰演的犹太新娘,光头也很美丽,故事本身比较平,不及她本人执导筒的父女故事有光彩。在那个舞蹈家父亲和天使女儿之间,除了外表不相像,或许也并不常见面,即便亲近也带着些小心翼翼,所以父亲才会被误认为是男保姆。直到登上舞台,父亲看女儿的眼光才完全放松,一种幸福。小女孩长得太可爱了,真像个小天使;小松鼠也很可爱,剧本是娜塔莉•波曼自己写的,也许从中可以感觉到她个人看世界的眼光,好奇而温暖。舒淇出演的段落色泽比较浅淡,她在片中近乎素颜示人,在这巨大的城市中从事着无趣工作的卑微女孩——美国的蚁族,是那位画家让她看到了自己的美,画家离开了,但她眼中城市开始有了色彩。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大概是画家为了给病重的女孩希望,保证她窗外绿色不会消失,暴风雨之夜,他为常春藤画上绿叶,如此逼真,女孩竟然没有看出来是假的,女孩子的病有了起色,画家却因为过于劳累而离世。(之前写作时把故事的情节记错了,多谢有楼下的朋友提醒,欧•亨利的《最后一片长春藤叶》。)最抒情的故事大概是年迈的女歌唱家与希安拉博夫饰演的残疾服务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镜子多次出现,映出女歌唱家和服务生的身影。其实,服务生并不存在,他只是女歌唱家幻想出的形象,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当她渐渐失明,心灰意冷,了无生趣时,灵魂中坚强的一部分挽留住了她的脚步,最终选择了生活而非死亡。老夫妇的故事也饶有趣味,相濡以沫并不意味着甜蜜恩爱,深沉的情感恰恰在琐碎的争吵埋怨中悄悄生根发芽,成为不可拔除的生命之源。本片两次出现男女在街头吸烟调情的情景,一次是作家与风尘女(伊桑•霍克与Maggie Q),另一次是金发女郎和道貌岸然的中年男子,两段被分割开来,导演是同一个。异性之间点烟的动作的确非常暧昧,而本片将这种暧昧多倍放大,香烟成了一种陌生人之间感情流动的媒介。只不过,烟的火星只是一点点,很快就消逝燃尽,不会成为真正的干柴烈火。(据提醒,金发女郎和中年男子实为夫妇,仔细看过,才发现果真如此,那么这一段落变得诡异得多了,太多意味让人去猜想。也许这就传说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吧。另一种可能是,金发女郎是冥冥中被派来点化男人的,他现实中的妻子身着白衣,端庄高雅;而这位女子一身黑衣,极尽挑逗,提醒他——妻子的另一面。)不知纽约客中是不是真有很多吸烟者,还记得《欲望都市》中烟不离手的凯瑞,独自在街头抽烟的女子,别样的风情。 出租车和香烟女郎一样,出租车也是纽约街头的一道风景,统一的明亮黄色在并不宽阔的马路上十分显眼。听说曼哈顿的人们并不一定像suburb的居民那样人人开车,毕竟在市中心老城区的街道上,开车还不如步行效率高。国外出租车与中国的情况不同,比自己开车贵很多,而打车正是市中心特殊的生活方式之一,仍可参考《欲望都市》,四位时尚女郎没有一个自己开车。片中多次出现出租车的段落,好几位来自不同故事的人都曾因出租车而有交集,比如那两个拼车的男子,为了路线而争论不休,司机恨不得把他们统统赶下车。这是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喋喋不休的说话方式和超快的语速——典型的纽约人。 纽约是美国的艺术中心,集中了最优秀的舞团和舞者;数量众多的画廊则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画家们,《欲望都市》的四位主角之一夏洛特就是画廊经营者;纽约大学(NYU)的电影系在世界赫赫有名,出了马丁•西科塞斯这样的大师,也是李安的母校,衰仔故事中女友的新欢就是纽约大学电影系的学生;百老汇滋养了大批演出团体和演员,还有著名的纽约演员讲习所——伟大的方法派表演(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就是在这里发扬光大的,难怪与衰仔约会的美丽女孩要假扮残疾体验生活,方法派的精髓就在于要完全变成你的角色。在本片中,很多角色有艺术背景,演员、舞者、画家、作曲家、歌唱家、作家……在这样一个斑斓的城市里,艺术随处可见,难怪那个法国女孩要不停地拍摄,记录下这一切。她在全片中没有与任何人发生情感的联系,永远是一个微笑的旁观者,又像一个默默的吟游诗人。影片结尾,她把这些美丽投射到对街的墙壁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真实地生活着——此创意是对全片最恰切的总结,这一点要胜过《巴黎》。纽约是最能代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熔炉,本片中出现的人物有各种族裔,印度人、犹太人、法国人、拉丁人、华人……他们操持着多种语言,游走在不同种族群落之间,寻找快乐和爱情。本片的中国元素尤其多,或许因为该创意与安东尼•明格拉有关,而明格拉是一位中国通,娶了华裔太太。除了这个原因,纽约的华人数量之多也是事实,一位朋友告诉我,在纽约街头,亚裔面孔并不像电影中那样零星,目测计算,感觉上甚至不少于黑人。至于犹太人、拉丁人,则是纽约的老居民了,在那些风格各异的少数族裔聚居区。既能够感觉到文化的包容,也能够看到不同民族有所保留的一面,纽约城就像万花筒,不断地变换图案。在两座城市之间,仍然更向往巴黎,但不得不承认,这封写给纽约的情书非常动人,《巴黎,我爱你》是封闭的圆满,而《纽约,我爱你》向现实敞开。坐在咖啡馆里看窗外人群熙熙攘攘,这种时候常常会走神,猜测每个人背后 的故事,突然觉得世界如此奇妙,不同的个体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擦肩而过,不会得知对面陌生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但能够肯定,每一个人身后都不是一片空白。电影是最适合表达这种感觉的媒介,它让我们作为隐身的旁观者,跟随着街头的行人,与某个人走一段路,又去观察另一个人,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之间未被察觉的联系,这时的城市不是静止的高楼大厦,而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的画。对于爱情,所有人都有话说,5分钟的限制,让这些知名的导演用知名的演员拍摄出来了一些“奇怪”的影片。看不出来某些导演的爱情观,看不出来某些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可能是5分钟的限制,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大牌仅仅把这个5分钟当成了一种非常非常自我的表达途径。当然,在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交流和沟通——交流是双方面的,涉及说话的和听话的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只是自顾自话地呓语,谁还会听呢?听了之后还有什么醍醐灌顶的作用呢?可能我们只会把他们当做一个神经病嘲笑吧。 类比到这个片子里面来,很多导演就是在自顾自地痴语,因为想拍一部痴语和乱说的长片,不会有市场、不会有投资也不会有太好的人缘。不过,短片,让我们有了另一种理解导演的途径和可能。看看他在命题作文,不受限制的作用下拍了些什么——我相信,这比在市场“固定”和票房“期望”下拍摄出的影片更有看点。也比在制片公司和制片人的“监督”下拍摄出来的电影更贴近一个导演的内心——也许再欧洲导演手里,这种表达成了实验和试验——让人难以看下去,不过,这可能是我们真正理解一个导演和他的电影的一种捷径。被好莱坞商业片曝光每一个角落的纽约,城市氛围浮躁了许多,虽然也是集文化和现代化于一身的国际大都市,但它在以往影片中的形象多是暴力事件和天灾的聚集地,观众习惯了它的标志性建筑被捣毁,这样说来,作为“城市之爱”系列的背景,纽约没有巴黎合适,当然,这并不是影片不尽如人意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由于参与拍摄的导演、演员们求好心切,《纽约,我爱你》显得非常浮躁和仓促,没有前作的细腻精致,也没有独一无二的纽约特质,把故事背景换做伦敦,标题改成《伦敦,我爱你》也没什么不妥。《巴黎,我爱你》按照街区将影片划分为18个短片,层次清晰干脆明了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纽约,我爱你》没有选择与前作类似的划分方式,反将由主演们演绎的一些小插曲安插在短片之间,很明显总舵主埃曼纽尔•邦比是想借此赞美人与人之间亲密又疏离的关系,但故事之间没有明显分割却使得明星们的转场表演并未给观众带来惊喜,反而有点杂乱。无数电影已告诉我们关于这座城市的特色,包括:性、妓女、二奶、保姆、充满追求梦想的艺术家、移民、夜生活、忙碌的节奏及大城市人们拥有的通病等等,也再次被涵盖在这11个故事中。比如[欲望都市]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不夜城,似乎所有人都饥渴地寻找着性与爱的慰藉,一夜情的发生率似乎特别高,高到如果讲11个关于纽约的故事,其中就必须得有一个关于一夜情,而且一夜情也许正是一段姻缘的开始,毕竟,在这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城市,一切皆有可能。期待下一次的《上海我爱你》,期待城市冷暖与人情悲欢的完美融合。"<>""}呓语、痴语和乱语——纽约,我爱你 在很多电影里,纽约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角色。不仅仅是在灾难片中“被摧毁”,或者是警匪片中“被异化”,甚至是在爱情片里被当做固定背景——纽约,都是一个很牛、很牛的角色和符号。从帝国大厦到双子星大楼到中央公园到曼哈顿广场,汉克斯、瑞恩、凯奇、克鲁斯、克罗兹都在这些地方惊天地、泣鬼神了。可是,如果要看真实的纽约的文化——还要去布鲁克林和皇后区——唐人街也少不了。不过,这些都是电影中的某种“表现”,算不得社会学的研究范本。 今天准备说的电影是一部短片的合辑,叫做《纽约,我爱你》。既然说了句“我爱你”,那么很简单地,要表现出“爱”这个主题。可是,如果表现出来了爱了,那么“纽约”又要死到哪里去呢?可能影片的标题应该这么理解——和“祖国,我爱你”一样——祖国只是一个发语词,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说“我爱你”之前,要找个词来抒发一下。李白是个中高手“噫吁戏,危乎高哉”前面的“噫吁戏”就是这么个东西。可见“纽约”在这里什么都不是,只是个陪衬。在整个10多个小片段里,也很容易能看出这一点。纽约,根本就不是重点。一直很钟爱《巴黎,我爱你》,当听说《纽约,我爱你》即将出炉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热衷,总觉得巴黎这座城和写给这座城的情书是不可复制的,换了城市,便不会有同样的感觉;而同样的形式,则不再令人感到新鲜。 But,真正看到这封写给纽约的情书,欣喜地发现,有完全不同的质地。如果说《巴黎,我爱你》是梵高笔下浓墨重彩的色块,强烈的色差对比代表着纯粹和极致;那么《纽约,我爱你》则像一幅斑斓的点彩派作品,所有的颜色交织起来,叠加在一处,凑近时看不出究竟,隔了一段距离才发现一种错综复杂的暧昧之美。与《巴黎》鲜明的段落式结构不同,《纽约》虽然也分为若干段落,几组人物,但是彼此之间有很多交集,这是对前期策划和后期剪辑的极大考验。与那些特意分多条线索来讲述故事的电影又有不同,无论是《真爱至上》还是《撞车》,毕竟由同一个作者操持,有更加明确的主题,多个故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处处是精心雕琢的痕迹。《纽约》则不然,多个作者讲述各自的故事,主题是十分缥缈的字眼儿——爱,那种笔触更像是信笔涂鸦,想到哪就画到哪儿,怀着“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潇洒,捕捉刹那间四目相对的火花,仰望流星的美好,不必问它归往何处, 几个故事之中,最喜欢奥兰多•布鲁姆与克里斯蒂娜•里奇演绎的读书故事,克里斯蒂娜那张长不大的娃娃脸,古灵精怪的气质,虽然只是在最后一刻才露出真面目,但是当她出现在陷入困境的作曲家面前,看着那灿烂的笑容,男生一定觉得生病也值得,事业与爱情的转机在最糟糕的时候不期而至。这个段落有岩井俊二《四月物语》的味道,平心而论,并不是片中最精彩的,个人喜欢大概因为这一抹颜色最单纯,而自己也会替他读书,然后把故事讲给他听,以情节巧妙取胜的故事有好几个,比较喜欢傻小子和“轮椅”女孩的故事,这个一看就是衰仔的家伙,毕业舞会之前女友跟人跑了,落单不说,还被药店老板设计,不情愿地带着其坐轮椅的女儿去舞会,受尽嘲笑。谁知竟有意想不到的连连惊喜等着他,在公园里以很“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真正的“成人礼”,一夜之间,灰姑娘变成了公主,就像魔法故事一样,难怪女孩一再对他说:“make a wish”。虽然偏爱童话,但必须承认黑色幽默故事要更高段,伊桑•霍克在街头挑逗Maggie Q,贱兮兮的话痨角色挺适合他,dirty talk逐渐升级,不成想,人家女生是“专业”的,而他是在班门弄斧。短片就像小小说,结尾反转是关键手法,是魔术最后的点睛绝招,在这一点上,这个故事要胜过姜文的段落。姜文的一段,Once a thief,两位“妙手空空”在美女面前上演巅峰对决,而女生选择了更执着的一位。雕琢得很精致,画面很唯美。浪漫有余,悬念略欠。安迪•加西亚年轻时也是帅哥一个,如今站在海登•克里斯滕森旁边,成熟魅力掩不住大叔相,让人感慨岁月不饶人。另一些故事走的是情感路线,不玩情节,靠感觉取胜。比如那一对陌生男女的激情,虽然明知偏离了生活的轨道,但还是飞蛾扑火一般迎了上去,这样的热情也许全无道理,然而有一种原始的美丽,当城市尚未出现,人类还生活在森林中的时候,两性的关系便是这样的,没有文明的束缚,听从本能的召唤,不必深究是先有爱还是先有性。男主角说自己好像在贝尔托鲁奇的电影里,他无疑指的是《巴黎最后的探戈》,两座城市又被联系在一起。本段落的女主角Drea De Matteo很有野性美,她在这一季的《绝望的主妇》中扮演重要角色,和本片中类似的hot cougar。娜塔丽•波曼饰演的犹太新娘,光头也很美丽,故事本身比较平,不及她本人执导筒的父女故事有光彩。在那个舞蹈家父亲和天使女儿之间,除了外表不相像,或许也并不常见面,即便亲近也带着些小心翼翼,所以父亲才会被误认为是男保姆。直到登上舞台,父亲看女儿的眼光才完全放松,一种幸福。小女孩长得太可爱了,真像个小天使;小松鼠也很可爱,剧本是娜塔莉•波曼自己写的,也许从中可以感觉到她个人看世界的眼光,好奇而温暖。舒淇出演的段落色泽比较浅淡,她在片中近乎素颜示人,在这巨大的城市中从事着无趣工作的卑微女孩——美国的蚁族,是那位画家让她看到了自己的美,画家离开了,但她眼中城市开始有了色彩。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大概是画家为了给病重的女孩希望,保证她窗外绿色不会消失,暴风雨之夜,他为常春藤画上绿叶,如此逼真,女孩竟然没有看出来是假的,女孩子的病有了起色,画家却因为过于劳累而离世。(之前写作时把故事的情节记错了,多谢有楼下的朋友提醒,欧•亨利的《最后一片长春藤叶》。)最抒情的故事大概是年迈的女歌唱家与希安拉博夫饰演的残疾服务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镜子多次出现,映出女歌唱家和服务生的身影。其实,服务生并不存在,他只是女歌唱家幻想出的形象,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当她渐渐失明,心灰意冷,了无生趣时,灵魂中坚强的一部分挽留住了她的脚步,最终选择了生活而非死亡。老夫妇的故事也饶有趣味,相濡以沫并不意味着甜蜜恩爱,深沉的情感恰恰在琐碎的争吵埋怨中悄悄生根发芽,成为不可拔除的生命之源。本片两次出现男女在街头吸烟调情的情景,一次是作家与风尘女(伊桑•霍克与Maggie Q),另一次是金发女郎和道貌岸然的中年男子,两段被分割开来,导演是同一个。异性之间点烟的动作的确非常暧昧,而本片将这种暧昧多倍放大,香烟成了一种陌生人之间感情流动的媒介。只不过,烟的火星只是一点点,很快就消逝燃尽,不会成为真正的干柴烈火。(据提醒,金发女郎和中年男子实为夫妇,仔细看过,才发现果真如此,那么这一段落变得诡异得多了,太多意味让人去猜想。也许这就传说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吧。另一种可能是,金发女郎是冥冥中被派来点化男人的,他现实中的妻子身着白衣,端庄高雅;而这位女子一身黑衣,极尽挑逗,提醒他——妻子的另一面。)不知纽约客中是不是真有很多吸烟者,还记得《欲望都市》中烟不离手的凯瑞,独自在街头抽烟的女子,别样的风情。 出租车和香烟女郎一样,出租车也是纽约街头的一道风景,统一的明亮黄色在并不宽阔的马路上十分显眼。听说曼哈顿的人们并不一定像suburb的居民那样人人开车,毕竟在市中心老城区的街道上,开车还不如步行效率高。国外出租车与中国的情况不同,比自己开车贵很多,而打车正是市中心特殊的生活方式之一,仍可参考《欲望都市》,四位时尚女郎没有一个自己开车。片中多次出现出租车的段落,好几位来自不同故事的人都曾因出租车而有交集,比如那两个拼车的男子,为了路线而争论不休,司机恨不得把他们统统赶下车。这是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喋喋不休的说话方式和超快的语速——典型的纽约人。 纽约是美国的艺术中心,集中了最优秀的舞团和舞者;数量众多的画廊则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画家们,《欲望都市》的四位主角之一夏洛特就是画廊经营者;纽约大学(NYU)的电影系在世界赫赫有名,出了马丁•西科塞斯这样的大师,也是李安的母校,衰仔故事中女友的新欢就是纽约大学电影系的学生;百老汇滋养了大批演出团体和演员,还有著名的纽约演员讲习所——伟大的方法派表演(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就是在这里发扬光大的,难怪与衰仔约会的美丽女孩要假扮残疾体验生活,方法派的精髓就在于要完全变成你的角色。在本片中,很多角色有艺术背景,演员、舞者、画家、作曲家、歌唱家、作家……在这样一个斑斓的城市里,艺术随处可见,难怪那个法国女孩要不停地拍摄,记录下这一切。她在全片中没有与任何人发生情感的联系,永远是一个微笑的旁观者,又像一个默默的吟游诗人。影片结尾,她把这些美丽投射到对街的墙壁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真实地生活着——此创意是对全片最恰切的总结,这一点要胜过《巴黎》。纽约是最能代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熔炉,本片中出现的人物有各种族裔,印度人、犹太人、法国人、拉丁人、华人……他们操持着多种语言,游走在不同种族群落之间,寻找快乐和爱情。本片的中国元素尤其多,或许因为该创意与安东尼•明格拉有关,而明格拉是一位中国通,娶了华裔太太。除了这个原因,纽约的华人数量之多也是事实,一位朋友告诉我,在纽约街头,亚裔面孔并不像电影中那样零星,目测计算,感觉上甚至不少于黑人。至于犹太人、拉丁人,则是纽约的老居民了,在那些风格各异的少数族裔聚居区。既能够感觉到文化的包容,也能够看到不同民族有所保留的一面,纽约城就像万花筒,不断地变换图案。在两座城市之间,仍然更向往巴黎,但不得不承认,这封写给纽约的情书非常动人,《巴黎,我爱你》是封闭的圆满,而《纽约,我爱你》向现实敞开。坐在咖啡馆里看窗外人群熙熙攘攘,这种时候常常会走神,猜测每个人背后 的故事,突然觉得世界如此奇妙,不同的个体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擦肩而过,不会得知对面陌生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但能够肯定,每一个人身后都不是一片空白。电影是最适合表达这种感觉的媒介,它让我们作为隐身的旁观者,跟随着街头的行人,与某个人走一段路,又去观察另一个人,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之间未被察觉的联系,这时的城市不是静止的高楼大厦,而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的画。对于爱情,所有人都有话说,5分钟的限制,让这些知名的导演用知名的演员拍摄出来了一些“奇怪”的影片。看不出来某些导演的爱情观,看不出来某些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可能是5分钟的限制,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大牌仅仅把这个5分钟当成了一种非常非常自我的表达途径。当然,在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交流和沟通——交流是双方面的,涉及说话的和听话的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只是自顾自话地呓语,谁还会听呢?听了之后还有什么醍醐灌顶的作用呢?可能我们只会把他们当做一个神经病嘲笑吧。 类比到这个片子里面来,很多导演就是在自顾自地痴语,因为想拍一部痴语和乱说的长片,不会有市场、不会有投资也不会有太好的人缘。不过,短片,让我们有了另一种理解导演的途径和可能。看看他在命题作文,不受限制的作用下拍了些什么——我相信,这比在市场“固定”和票房“期望”下拍摄出的影片更有看点。也比在制片公司和制片人的“监督”下拍摄出来的电影更贴近一个导演的内心——也许再欧洲导演手里,这种表达成了实验和试验——让人难以看下去,不过,这可能是我们真正理解一个导演和他的电影的一种捷径。被好莱坞商业片曝光每一个角落的纽约,城市氛围浮躁了许多,虽然也是集文化和现代化于一身的国际大都市,但它在以往影片中的形象多是暴力事件和天灾的聚集地,观众习惯了它的标志性建筑被捣毁,这样说来,作为“城市之爱”系列的背景,纽约没有巴黎合适,当然,这并不是影片不尽如人意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由于参与拍摄的导演、演员们求好心切,《纽约,我爱你》显得非常浮躁和仓促,没有前作的细腻精致,也没有独一无二的纽约特质,把故事背景换做伦敦,标题改成《伦敦,我爱你》也没什么不妥。《巴黎,我爱你》按照街区将影片划分为18个短片,层次清晰干脆明了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纽约,我爱你》没有选择与前作类似的划分方式,反将由主演们演绎的一些小插曲安插在短片之间,很明显总舵主埃曼纽尔•邦比是想借此赞美人与人之间亲密又疏离的关系,但故事之间没有明显分割却使得明星们的转场表演并未给观众带来惊喜,反而有点杂乱。无数电影已告诉我们关于这座城市的特色,包括:性、妓女、二奶、保姆、充满追求梦想的艺术家、移民、夜生活、忙碌的节奏及大城市人们拥有的通病等等,也再次被涵盖在这11个故事中。比如[欲望都市]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不夜城,似乎所有人都饥渴地寻找着性与爱的慰藉,一夜情的发生率似乎特别高,高到如果讲11个关于纽约的故事,其中就必须得有一个关于一夜情,而且一夜情也许正是一段姻缘的开始,毕竟,在这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城市,一切皆有可能。期待下一次的《上海我爱你》,期待城市冷暖与人情悲欢的完美融合。{else}数不尽的摩天大楼,看不完的车象流水,马象游龙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这里便是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的纽约。怀揣各种梦想的人们,来自不同地域,处于不同境遇,他们巧遇在街头的小酒馆,邂逅在街角的路灯下,因为好奇而交谈,因为寂寞而吸引,在那个充满巧合的城市,演泽着别样的风情与不同浪漫。\r\n  本片由12个小短片混剪而成,是继《巴黎我爱你》之后的第二部“爱情城市”系列电影。十二位导演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造访这座城市,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对于纽约的原创性看法。制片埃曼纽班毕伊表示此系列电影还将继续推出, 年他们的目标锁定里约热内卢和上海两座城市。{end if}收起
  • 观看线路1